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曾国藩家书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1提到清代名臣,很多受电视连续剧影响,第一反应就是纪晓岚、刘墉甚至还有想到和珅的。可是历史上,尤其是晚清历史上,有个人不能不提,那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何许人也,开国领袖以往以“独服曾国藩”作为评价。在晚清历史上,曾国藩也被奉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八十年代之后,关于曾国藩的评价,逐渐客观,这个历史人物在民间逐渐“活了过来”。
想要了解一个人物,没有比看他作品更好的了。曾国藩最为出名的便是《曾国藩家书》,这封涵盖治政、治军、治家的家书,拥有“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美誉。
因为读书活动,我又将这篇家书拿来读了一遍。曾公的家书,行文从容淡定没有丝毫矫揉造作,尤其是普通家常之中蕴含真知灼见,最有感染力。
整篇读下,字字句句都是回味无穷。例如“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浅显易懂之中,包涵大道至简。
例如,“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例如,“行事则不激不随,处位则可高可卑”。
好的书则是这样,发人深省。好的道理也是这样,震撼人心。每每翻阅这些书籍,感觉精神都被洗礼一遍。再回首日常事情,竟然感觉无比通达,事事清晰。
或许一本曾国藩家书,不能带给人官运亨通,不能带给人奇淫巧技。然而这本书如同一趟旅行,让你在封建社会最终一尊偶像的精神世界游历一遍。毕竟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中,身体和精神,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吧。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2读已经不只一次,但虽有感触,并没有留下什么文字,只是将一些有益的文句进行了勾画。今日重读,觉得还是留下一些文字的好,便于日后学习。
曾国藩家书中,有许多文字都值得学习。如“格物诚意”“格物躬行”“求友以匡己之不逮”“言有矩,动有法”等。今天,读了他关于读书的一段精辟之言,受益匪浅。
之一
盖士人读书,提议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之二
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读经有一耐字经。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人酬酢笑语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当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含此二者,更别无学矣。
之三
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
每日习字不必多,作百字可耳。读背诵之书不必多,十页可耳。看涉猎之书不必多,亦十页可耳。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
看来,对于读书、习字,曾国藩是颇有一番见解,值得借鉴。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3纵观中华5000年的浩瀚文化,一个个英雄式的人物不计其数,他们有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的冲锋陷阵,吓破敌胆,有的官拜一品,开创盛世等等。而我读完《曾国藩家书》后,越来越欣赏这位清朝后期的第一名臣。
在读书方面,作为程朱理学的唯一传人,他的文章写得洋洋洒洒,读起来朗朗上口。在他晚年回忆学习的时候,曾说自己是一个读书天赋不高的人,但是他特别强调一个“静”字,每次看书不允许任何人去打扰,说到读书唯有静才能真正的领悟书中的真谛,读透书中的文意。而在现在喧嚣的环境和社会氛围中,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正如诸葛亮所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不被外面的繁华所感染,也不要被生活中的诱惑所吸引。
“人若有恒,事无不成”是他一身的写照,我们看一个人时总是看到他的汗水,却没有看见他含着泪水依然在奔跑。曾国藩的坚持是很少人能做到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无一日不读书”,只有他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不断努力,才造就了他辉煌传奇的一生。而现实的世界,坚持已经成了少数成功者的专利,能坚持的人已然不多,当自己回首失败的时候,不妨多从自己身上找突破口,是不是真的付出了这么多呢?是不是半途而废导致的失败呢?
在他给九弟曾国荃的一封书信里,他写到“无愧于兄弟”,其实推而广之,就是他对待家人的态度,无论是兄弟还是子女都是平等而待,在子女面前,他绝对是一个称职的父亲,教育出一位外交家,一位数学家,一位文学家。特别是二子曾纪鸿,为了鼓励他,他花掉大量的时间和儿子一起学习数学。而现在有很多人以工作忙无暇照顾家庭,或许真的是那样,但是时间是绝对可以调节的,只要我们用心花时间去做,去思考、去感悟。何愁不成功呢?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4最近无意中在书架发现了一本《曾国藩家书》,好书!目前只看了十几篇,内心颇为触动。我觉得曾国藩家书就像是我的公众号文章一样,虽说是家书,可是表达了很多曾国藩对事物的看法,我的公众号表达了我的见解。书里的信件是按时间序列排序,经过他写给父母、兄弟的信,能够窥到他个人成长提高的轨迹。
我倒不是因为想在仕途干一番大事,是我认为牛人自有他牛之处,能学习到他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对一个人自我提升有很大帮忙。像这种牛人,从入职翰林院当科员,十年内干到一把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肯定有十分人之处。恰好他重视交流与记录,且装订成册,警示曾家后人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成长的机会。
从他的书信中,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古人对于孝的重视,像我们写信顶多加个“尊敬的”或“亲爱的”,可是他呈祖父母、父母的,都是“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我们仅有在逢年过节才会出现此类的祝福语,可是他是融入到平时生活点点滴滴的,十分虔诚。可能有人会说形式主义,杠精请绕道而行,生活就是需要仪式感,有时连形式都懒得走,更别提更深层次的了。
他还提了一点关于婆媳关系的事情,“又闻四妹起最晏,往往其姑反服事他,此反常之事,最足折福。天下未有不孝之妇而可得好处者,诸弟必须时劝导之,晓之以大义”,引发了我对于婆媳关系的思考。的确若是以长辈示之,必恭敬之,还是要扭转一下自我的待人方式。看完这句第二天我特意早起煮了一顿早餐,略略表达了心意,就没有然后了。
第二就是他对兄弟姊妹的关心,从我看到的第一篇信时他就是已婚状态,作为长子,他对于兄弟们的课业关心程度赶得上父母了,还时不时寄给弟弟们学费。他认为自我年长,父亲倾尽心血培养他 ……此处隐藏11831个字……p>第二,关于功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关于读书人的功名,是一个经久的话题,几千年的仕途历史,能够说是对读书人“成者为王,败则为寇”终极评价,可是曾国藩对于这一评价标准,也有他自我的见解。从家书中他得知四弟、六弟未能考中,心里怅然,他认为科名无早迟,是前生注定的,丝毫不能勉强。读书人的两个目的:一是加强品德修养,讲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道,以期不辱没先人;二是读书取功名之道来成就一番事业,以延续自我的生命。而延续生命最大的事情,莫过于养活自我。农民,手艺人,商人,劳力养活自我,读书人劳心养活自我,都是一样的。读书人的劳心,如果考中,则在朝中食俸禄,如果不中,或教授于乡,或为食客门吏,或入幕为宾,这一切都需要计算自我的本事才能食之无愧。退一步说,即使榜上有名,朝中为官,也须计算自我的才德,不至于将来尸位素餐。然而这一切,究竟是得与不得,全看天意,而业精不精,则由自我做主,可是世间没有业精而衣食无着的人,就像农民的耕种,即使有荒年,也必须会有丰年,就像商人的商品被积压滞销,也必须会有畅销的时候。那么读书人,如果业精,终究会得功名,即使不得,也必须会有其他办法养活自我。在曾国藩看来,功名不是主要的,谋生才是关键。
在他的这种教育理念下,儿子曾纪泽不但在中国的诗文书画方面皆有造诣,对西方的数学,物理,化学以及语言学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有过许多学术专著,他还自学了多国文字,通晓英文,之后成为清朝著名的外交家。比曾纪泽小九岁的曾纪鸿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政治腐败,科场舞弊成风,曾国藩恰好封了侯爵,他怕儿子误入歧途,在开考前特地嘱咐儿子不可“场前不可与州县往来,进身之始,务知自重”,发榜前,再次叮嘱儿子自重。曾纪鸿多次应试不中,之后自学成才,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有数学专著传世。两个儿子的身上,体现了曾国藩的功名思想“功名得与不得,全看天意,而业精不精,则由自我做主”此等见识,才是大远见。
第三,君子之忧。
古人曾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初记能够休”,是说一个人一旦读书识字,他一生的忧患坎坷就开始了,曾国藩认为人的忧患有君子之忧和匹夫之忧,君子的心胸有包容万物与万民之量,有内自省与外辅王之能,然后让父母不以生养自我为辱,这样才能不愧为天地之人,所以君子以自我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以自我品德修为,学业不长进为忧,以百姓冥顽不化、边民狡诈,以小人在位、君子远遁为忧,当然,这是上等人的忧虑,是悲天悯人的情怀。匹夫会因日常琐碎的一己之温饱,世俗的荣辱,虚名的贵贱而忧,在曾国藩看来,匹夫之忧不足为虑。仔细想来,确实如此。人之一生,一日可是三餐,一生可是七尺,“纵有千年铁门槛,终归一堆土馒头”,何必为了区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戚戚焉?
第四,识盈虚之有数。
万物盛衰,自有定数。在曾国藩与家人的书信来往中,曾有一事:曾国藩给家里寄了一千两银子,交代了用六百两家用和还债,四百量用于馈赠亲友,曾家并不富裕,作为家里的长子,要支付家里的各种费用以及弟弟们读书的学费,曾国藩自我也是经常借钱度日,可是在这样的境况下,曾国藩为什么还要挤出钱来周济亲戚呢?其中原因,用他自我的话来说,认为是自我家运太盛,不可不格外细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曾国藩是清朝历史上升官最快的人,创下了“十年七迁”的记录,这样的奇迹,固然跟他的政治才能有关,可是另一方面,也跟他高度的政治洞察力分不开。曾国藩出生平民,没有任何背景和靠山,然而他熟谙官场的险象环生,如履薄冰的官场经历让他步步细心,为了自我的仕途经济,不仅仅严格要求自我,甚至严格要求家人,生怕由于自我的官职在改变家人经济状况的同时,滋长了家人的不良习气,所以要在自我也困难的情景下资助亲戚,并且在还债一事上也格外细心,“旧债尽清,则好处太全,恐盈极生亏;留债不清,则好中不足,亦处乐之法也”。穷形尽相不好,得意忘形也不妙。
除了以上四点,《曾国藩家书》的看点还有很多,比如关于家和,关于交友,关于治军等等,读一部家书,阅曾国藩的千古风流,读一部家书,看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读一部家书,乃知心若从容,身何劳苦!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15多读书、读好书可以让身处浮躁社会的我们多几分宁静,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正是现代人丢失并渴望得到的东西。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这三个阶段:幼年、中年、老年,充当三种角色:子女、手足、父母。有这样一本书,可以让我们以不同的身份去体味为人处事的道理,以便我们在经历同样的阶段之时少走弯路。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以儿女的身份去体会如何成为一个孝子,以兄弟的身份体味如何尽到一个做兄长的职责,以父母的身份感受如何才能做一个称职的家长。用心去读,这本书所能带给你的是一个人成长所需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就是《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是孝顺的长子。在写给父母的信中,他曾多次提到“以繁琐为贵”。这几个字充分体现了一个远方游子对父母的关心思念之情。当椿萱并茂之时,曾国藩虽身为朝廷命官,但凡家中嫁娶婚丧之事,无不是征求过父母之意见,方作出决断;当父母离开人世之时,虽手中大权在握仍不忘记讲求孝道,即使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被朝廷委以重任之时,仍然不忘记寄书至家中表达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曾国藩是负责的兄长。他的家书中,许多是写给弟弟们的,这足以看出家风“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在修身上,他提出:“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细读家书,可知曾氏与子弟们谈得最多的莫过于“勤”“谦”二字,勤能补拙,谦可受益。在治学上,他提出:“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他告诫弟弟们不要去抱怨自己的天赋不高,也不要去抱怨外界的条不够,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努力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有恒。在治家上,小到弟弟们的生活起居、为人处事,大到他们的职业前程,无不挂在心上。曾国藩认为家运恒通须有三项条,一是兄弟和睦,二是体孝道,三是实行勤俭。在为官上,他从两方面表明自己的公心,“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在待人上,曾氏提出:“求仁则人悦”,就是对人要有爱心,你关爱别人,别人也就欢迎你。
曾国藩是仁慈的父亲。在他写给九岁儿子纪鸿的一封家书中,提到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这句话,百余年广为传颂。曾国藩强调功名不能完全由自己做主,而德行是可以由自己修炼的,他希望儿子要将重点放在德行修养上,这反衬出我们如今的教育太过重视“才”,而忽视了“德”。曾氏的这种家教启迪了千千万万望子成龙的家长:“龙”不是“大官”,而是君子。天下父母皆有疼爱子女之心,这无可厚非,但“自古奋斗出英雄,从纨绔少伟男。”家长们这样的做法让子女难以体会奋斗的艰辛,更不懂得珍惜。今天,重温曾氏不蓄银钱给儿孙的话时,我从中感受到的是一个长者对后辈的真爱大爱。
且不评论曾国藩的历史功过,他能够在清代这个封建社会的末期成就一番事业,成为近代洋务运动的先驱就实属不易。通过阅读他的家书,足以见到他成功的原因。《曾国藩家书》并不是长篇大论,也没有精工巧思,但是处处充满了朴素的人生哲理,是一本可以坐下细细品读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