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名人传》有感(合集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名人传》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名人传》有感1古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前想体验体验却害怕会觉得枯燥,这几日重温了一遍《名人传》,真是感慨万千啊!在罗曼罗兰笔下,我再次感受到生命的价值,灵魂的震撼。
“我纪念那一代,同样赞颂它伟大的同伴,正直与真诚的大师,教我们如何生如何死的大师”重谈贝多芬大师,他仍是莎士比亚式的面目,但——他的眼睛会射出犷野的光,“他的微笑很美,谈话间有一副往往可爱而令人高兴的神气。”他的童年很艰苦,但他会想方设法来维生。(他必须学会)他遇到战事,离开家乡,但他却为爱国而谱写下名曲。没有朋友安慰,他会将悲剧式的愁苦置于作品之中,如《悲怆奏鸣曲》,但也并非如此,他也会欢悦,更会创造欢悦。后来,他遇到了“爱情”,可“他不断地钟情,如醉如狂般颠倒,他不断地梦想着幸福,然而立刻幻灭,随后是悲苦的煎熬。但他仍旧渴望痊愈,渴望爱情,他充满着希望。后来,再后来啊,他在最爱的舞台失去了站在舞台上的资本,但也许啊,他却因此变得更加的成功,谱出了人生的最佳作《命运交响曲》。
我敬仰他,他是伟大的音乐家,更是人生的实践家,天才的梦想家。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他们与贝多芬一样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真善美的不朽名作,献出了毕生精力。即使是在深重的苦恼,即使窒息了他们的呼吸,即使毁灭了他们的理智,他们也不会作罢,他们会“用痛苦换来欢乐”米开朗琪罗把血泪的凝聚献给后世;托尔斯泰始终传达信仰“一切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上帝生存的人”“当一切人都实现了幸福的时候,尘世才能有幸福存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温完《名人传》,再看初三课本,此时或多感慨。或谈到学习要想“增益己所不能”就要“苦心志,劳筋骨”查古今,看现在,多少人都如爱迪生还要赋予99%的汗水呢。面对初三,我想我该学会流下“汗水”了,以前不知道怎么努力,现在想想,我要学三位英雄。首先确定自己想要的,看来我并不能向他们那样有着那么伟大的目标,但正如罗曼罗兰大师心中的英雄,“只不过是‘人类的忠仆’,只因为具有伟大的人格;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能倾心为公众服务”然后在对着目标奋斗,或许,今后是工作,或许是学习,但是不管怎样啊,努力些吧!最后“在每个人的灵魂中,潜伏着高贵的火焰,有一天会使他成为一个英雄”耐心做好本职工作,这样,你,我,才会点燃高贵的火焰,燃烧自己和未来!
重读《名人传》,站在贝多芬的琴键敲敲弹弹,想想自己的职业,回味职业的乐趣;站在米开朗琪罗的《胜利者》白石雕像边观观赏赏,观看走过的路,赏赏路过的桥;拿起列夫托尔斯泰的写作之笔,写写画画,做更多的练习,只为在中考场上妙笔生花!
读《名人传》有感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体,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题记
他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有苦难的童年,一个动乱和变革的时代,让贝多芬从小感受到生活的苦难。3岁时,贝多芬的祖母去世,父亲的脾气越来越糟,并且嗜酒如命,父亲对他要求非常严格,希望他长大之后能够赚大钱。16岁时,妹妹夭折,17岁时母亲去世。27岁时,贝多芬患上了耳聋病,这对于一位音乐家来说,这太残忍了。他对于音乐的热爱让他不再颓废。他的第三交响曲和第五交响曲表现了生活斗争中的悲剧性的英勇精神。第四交响曲表达了对生活快乐的抒情感受。第六交响曲则反映了另一个新的主题,即英雄与大自然。
这位伟大的德国音乐家“在伤心隐忍中生存”,从小缺少爱与关怀,但是他不害怕,他希望改变命运,所以他努力追他患了耳聋病,但是他依然为人们带来美妙的音乐,虽然他把音乐会搞得一团糟,但是人们依然崇敬他,因为他的音乐,因为他的精神,因为他的执着,因为他的隐忍。那雷鸣般的掌声他听不见,但是从听众的表情中,他很幸福,他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在苦难中,他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给人们带来欢乐,他的名字将永椎不朽。
1475年3月6日,米开朗琪罗出生于意大利卡森蒂诺的卡普雷赛,父亲是法官,母亲在他六岁时便去世了,米开朗琪罗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十三岁时,他进入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画室。据说由于他的成绩优秀,他的老师为之嫉妒。一年后他离开了,米开朗基罗转入另一所雕塑学校。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冲突,他离开了那里。后来,他又先后到过威尼斯、罗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断得到了提高。1527年米开朗琪罗卷入了一场革命的漩涡,差一点丧命。革命结束后,教皇克雷芒又将他从隐避的地方找了出来,米开朗琪罗不得不重新为他所抗拒的人劳作。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驾崩,米开朗琪罗原以为从此能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刚到罗马,又被他新主人——保罗三世抓住了。似乎命运注定他能在无休止的干涉中替别人干活。
这位多才艺的意大利雕塑家、画家、建筑家、诗人“愈受苦愈使他喜欢”,度过了70余年的艺术生涯,他经历了人生坎坷和世态炎凉。他创立了一种思想体系——人文思想,他们的思想是把世界归还给人,把人归还给自己,把人的艺术、文学和科学,还有作为个体的独立思想和感情归还给人,人不能像奴隶一样被捆绑在教条之上,在锁链中死亡腐朽。要做最真实的自己,用自己最真诚的一面面对大家。每个人应该是自由的,没有什么可以困住自己的灵魂。就像旧中国,时时被人控制,不能民主,就像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连修一条中国的铁路,都有人想阻扰。因为有人为这样的中国而感到不公,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不仅没有好处,还要受人压制。正因为有了赵世炎、邓小平、周恩来、聂荣臻等人,中国才走向新时代,走向新中国。
列夫·托尔斯泰生于图拉省晓金区。托尔斯泰家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他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由姑妈将他抚养长大。在青年时代因小说《童年》获得过屠格涅夫的赞扬。托尔斯泰自幼就开始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言系,第二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学业,痴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浓厚的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实际上却周旋于亲友和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但他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1851年4月底随同服军役的长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愿兵身份参加袭击山民的战役,后作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队中服役两年半。虽然表现优异,但也有赖亲戚的提携才晋升为准尉,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的态度。
这位俄国贵族作家“他哭泣,他痛苦,他只是欲求真理”,他到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德国游历。法国的“社会自由”博得他 ……此处隐藏7599个字……箴言:用痛苦换来欢乐。”
《愈使我痛苦的就愈让我喜欢。——米开朗琪罗》
的的确确,米开朗琪罗相比于贝多芬来讲万分幸运,没有残疾也不贫穷;出生于市民家庭的他从小接受着贵族教育,拥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以及艺术功底。可精神上的他比贝多芬更多受折磨,更大的压力。幼小的他亲眼面对着外族侵略国家的土地却无能为力;家族里无一人能给他温暖以及安慰;处处遭受嫉妒、陷害,身处于奴隶的环境,不得不依附并服务于所谓的教皇。
若贝多芬的暴躁是外界压力所致,那么米开朗琪罗的脾气便是自身的傲骨。他的雕塑之路充满了不可逾越的障碍,令所有人出乎意料的是,他用坚持不懈重重的回击了人们的看法。不管是他人的挑拨离间,或是上流社会异样的目光;不管是艰苦的创作,或是被误解的苦闷;他都只用一个冷峻的背影来面对。毫无疑问他是自傲的,但他的光辉确实太过耀眼。
“我没有给那些高不可攀的英雄们建立纪念碑。我憎恨理想主义,因为它胆怯地回避生活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弱点。然而,太容易受一些花言巧语蒙骗的人民应该牢记:有关英雄主义的一切谎言是由于胆怯而产生的!英雄主义就是看到世界的本来面貌,热爱这个世界。”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托尔斯泰》
如果说《贝多芬传》是英雄主义的号召,是力的颂歌,那么《托尔斯泰传》则是一首安魂曲、一支哀歌,一阕送葬曲。从小在名门望族长大的托尔斯泰地位优越,无忧无虑,不会像米开朗琪罗和贝多芬那样终身忙碌,身体健康又拥有着幸福的家庭,有着非常的文学天赋,在别人看来已经是非常的完美,但是他的忧虑和痛苦正是由此而生。
我虽不懂他的文字,但字里行间流露出都他对贵族的厌恶之情。纵使他是得益者,他的刚硬也无法适应这个日渐腐败的社会。他的身世,他的文学,本该成为一个天之骄子,可因相貌,他陷入了深深的自卑。与上流社会的周旋已经让托尔斯泰心力交瘁,我们不能说那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因为这种想法代表的是他无比高尚的灵魂。
“妻子、儿女、朋友、敌人都没有理解他,都认为他是堂·吉诃德,因为他们都看不见他与之斗争的那个敌人,其实这个敌人就是他自己。”
纵观全书,贝多芬脾气的暴躁、米开朗琪罗的软弱和优柔寡断还有列夫·托尔斯泰固执和封建展现眼前。所谓英雄并非就是完美的人,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困难与磨难并战胜的榜样,坚定自己的信仰。
“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伟大的人。”
读《名人传》有感14我在闲暇之余读了《名人传》,这让我深有感触,我从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这三位主人公身上明白了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使人不抱任何幻想,直面人生,唯有与苦难搏斗,才能使人经受得住残酷的命运。这篇小说是写给当时受苦难的人民,因为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大家总会面对苦难和折磨,所以我也懂得很多。
三个人在我心目中是伟大的,我很敬佩他们,因为他们都经过了许多磨难但并没有屈服,退缩而是勇敢的面对,并取得了伟大的成功。
贝多芬是一个极其具有音乐天赋的人,但从小就被他父亲严加管教,逼他学钢琴。贝多芬的童年就是这样度过的,正值青年时又双耳失聪,这对于音乐家来说是何等的残酷啊,但贝多芬挺了过来,且创作了更多好的音乐。
贝多芬虽然出生平平,但却从来没有惧怕过一达官贵人。蔑视权贵是贝多芬的一贯性格。贝多芬的一位友人——李希诺夫斯基公爵曾邀请贝多芬为住在他的官邸的法国军官们演奏,但贝多芬没有答应。公爵终于板起面孔,变“邀请”为“命令”。但贝多芬不仅毫不畏惧地坚持回绝,而且回家之后,他就把利希诺夫斯基公爵以前送给他的一尊胸像找出来,摔得粉碎。然后,他给这位公爵写了一封信,信中有这样的话:“公爵,您所以成为一个公爵,不过是由于偶然的出身罢了;而我所以成为贝多芬,则完全靠我自己。你这样的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我贝多芬却永远只有一个!”对于上层社会阔佬们的谄媚,贝多芬一样深感厌恶。贝多芬生活的时代,欧洲盛行一种“收藏名人贴身物品”的风气。曾有一位伯爵夫人向贝多芬索取一束头发做为纪念,贝多芬对此十分不以为然,后来竟用纸包了一束山羊的胡子将那位贵妇打发了。而那位伯爵夫人还蒙在鼓里,以为真的得到了宝贝。有一次,几个贵族幸运地请到贝多芬,一起欣赏他的钢琴演奏。起初,贝多芬的兴致也还不错,可是他在演奏中逐渐发现这些贵族们并不在意他的演奏,而只是想在茶余饭后“装点装点门面”而已。于是贝多芬立刻盖上琴盖,怒气冲冲的留下一句:“我没有兴趣对猪弹琴!”后,拂袖而去。
这就是贝多芬的性格。在我们生活中也应该这样,不要因为贪图一些小便宜而出卖了自己,做人一定要心胸坦荡,不要太虚伪,如果总是去掩饰自己的一些错误,只会暴露出更多的错误,让人更加讨厌自己,就会庸俗下去,不要随波逐流。
托尔斯泰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从他的创作初期开始,特别在60年代以后,他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追根究底”地要找出群众灾难的真实原因,认真地思考祖国的命运和未来,因此,他的艺术视野达到罕有的广度,在自己作品中能够反映1861年农奴制废除后到19xx年革命之间的重要社会现象,提出这个转折时期很多的“重大问题”,尽管他的立场是矛盾的,他的解答是错误的。然而,托尔斯泰的伟大,主要还由于他以天才艺术家所特有的力量,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而那些“重大问题”大多就是在“图画”中艺术地提出来的。
米开朗基罗是一个造诣很深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雕塑艺术的峰,他创作的人物雕像雄伟健壮,气魄宏大,充满了无穷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显示了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象征。他的艺术创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烂漫注意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
《名人传》让我懂得了该如何面对人生。
读《名人传》有感15今年寒假,我读了《名人传》这本书,书中介绍了三位名人:德国钢琴家贝多芬,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基罗,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最能打动人心的,就是德国钢琴家贝多芬。
贝多芬的母亲在他年幼时不幸地离开人世,贝多芬的父亲是个酒鬼,每天晚上都喝的醉醺醺的才回来,还把贝多芬“钉”在钢琴旁,一遍又一遍地弹琴,不到满意的程度,绝对不会让他休息,这给小贝多芬的童年留下了残酷的记忆。
令我最感动的,是贝多芬年轻时,因过度疲劳,导致听力连续下降,贝多芬也没有放弃创作的精神并继续编写《第七交响曲》。我敬仰他,他为整个音乐界付出许多,直在临终前以顽强的毅力把《第八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完成。
上帝给了贝多芬一双听不见的耳朵,这对一个普通人来讲是承受不了的,他没有米开朗基罗那么倔强,也没有托尔斯泰那样执着,贝多芬有着自己专属的风格,他相信,交朋友最好要交灵魂上的知己,那才是懂自己的人。
我下定决心,向贝多芬学习,学习他那坚持不懈,努力追求梦想的精神!